眼开头的成语大全列表
第1个字是眼的成语
首字眼的成语解释
- 眼高手低 指要求的标准很高(甚至不切实际),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。
- 眼观四路,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,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。
- 眼花缭乱 缭乱:纷乱。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。也比喻事物复杂,无法辨清。
- 眼空四海 形容自高自大,什么都看不见。
- 眼明手快 看得准,动作敏捷。
- 眼不见为净 指心里不以为然,但又没有办法,只好撇开不管。也在怀疑仪器不干净时,用作自我安慰的话。
- 眼明心亮 心里明白,眼睛雪亮。形容看问题敏锐,能辨别是非。
- 眼不见,心不烦 比喻只要没有看见或不在眼前,也就不会为这操心或烦恼。
- 眼观四处,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,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。
- 眼花耳热 两眼昏眩,双耳燥热。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。
- 眼笑眉飞 形容极度高兴。
- 眼中拔钉 比喻除去心中最痛恨的人。
- 眼花雀乱 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。
- 眼穿肠断 眼穿:望眼欲穿。眼欲望穿,肠欲盼断。形容盼望、相思之极。
- 眼急手快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。
- 眼穿心死 眼穿:望眼欲穿;心死:心如死灰。眼睛望穿,心也死了。形容殷切的盼望落空而极度失望。
- 眼疾手快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。
- 眼高手生 眼界高但能力低。
- 眼尖手快 眼力好,动作快。
- 眼观六路 眼睛看到四面八方。形容机智灵活,遇事能多方观察,全面了解。
- 眼开眉展 形容极度高兴。
- 眼饧耳热 两眼半睁半闭,朦胧而视,双耳燥热。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。
- 眼馋肚饱 形容人贪心大,没有满足的时候。
- 眼内无珠 比喻不识货或看不出好坏。
- 眼中钉 比喻心中最厌恶、最痛恨的人。
- 眼中有铁 比喻军容整肃。
- 眼花撩乱 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。
- 眼花心乱 形容心神迷惑不定。
- 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 六路:指上、下、四方;八方:指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东南、西南、西北、东北。形容人机智灵活,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
- 眼不回睛 眼珠一转不转。形容注意力集中,看得出神
- 眼语颐指 颐指:以下巴的动向示意。用眼色或下巴的动向示意
- 眼瞎耳聋 看不见也听不到。比喻对周围情况完全不了解
- 眼观鼻,鼻观心 古代静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。指精神集中,心不旁骛的神态
- 眼不交睫 睫:眼睫毛。眼睛一眨也不眨。形容心情不安而长夜不眠
- 眼不着砂 眼睛里不能容一点沙子。比喻容不得看不入眼的人和事。形容对坏人坏事深恶痛绝。 宋 陈善 《扪虱新话·陶渊明不见督邮》:“ 淵明 不肯束帶見鄉里小兒,所謂眼不著砂。”
- 眼不转睛 睛:眼珠。眼珠一转不转。形容注意力集中,看得出神
- 眼不识丁 丁:表示最简单的字。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
- 眼去眉来 形容用眉眼传情。多指不正当地勾搭
- 眼光如豆 指目光短浅,缺乏深远的见解
- 眼花历乱 历乱:不清楚,混乱。形容看见美丽、复杂的色彩或繁复的事物而感到迷乱
- 眼捷手快 眼力好,动作快。《水浒传》第十七回:“ 何濤 自從領了這件公事,晝夜無眠,差下本管眼明手快的公人,去 黄泥岡 上往來緝捕。”《警世通言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:“ 何立 帶了夥伴,並一班眼明手快的公人,逕到 官巷口 李 家生藥店,提捉正賊 許宣 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六回:“那女子眼明手快,連忙丢下杠子,拿出那把刀來往上一架。” 李劼人 《天魔舞》第十七章:“这也得眼明手快比较内行的人,才行啊!”亦作“ 眼明手捷 ”。 元 无名氏 《盆儿鬼》第三折:“想起俺少時節眼明手捷,體快身輕;到如今老了也腰曲頭低。”
- 眼明手捷 看得准,下手快。形容人反应快,动作敏捷
- 眼空一世 整个时代的人都不放在眼里
- 眼迷心荡 眼光迷乱,心神摇荡。形容见到美色而不能自持的神情
- 眼约心期 期:期望。眼中意会,心中期许。指嘴上虽然没说话,但双方的目光交流,心意相通
眼开头的成语接龙、出处
第一个字是眼的成语接龙
首字眼的成语出处
- 眼高手低 清 陈确《与吴仲木书》:“譬操觚家一味研穷休理,不轻下笔,终是眼高手生,鲜能入彀。”
- 眼观四路,耳听八方 清·文康《新儿女英雄传》:“强盗的本领,讲的是观六路,耳听八方。”
- 眼花缭乱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一折:“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,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,魂灵儿飞在半天。”
- 眼空四海 明 李贽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渠眼空四海,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?”
- 眼明手快 元·无名氏《盆儿鬼》第三折:“想起俺少时节,眼明手捷,体快身轻。”
- 眼不见为净 茹志鹃《静静的产院》:“她想出去,离了这里,眼不见为净。”
- 眼明心亮 他眼明心亮,不会上你的当的
- 眼不见,心不烦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九回:“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,我‘眼不见,心不烦’也就罢了。”
- 眼观四处,耳听八方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53回:“为将之道,身临战场,务要眼观四处,耳听八方。”